小小游戏网

吉田修平介绍索尼如何定义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游戏

索尼作为一家公司,当前正处于微妙境地。硬件方面表现可圈可点——尽管本世代初期因关键零部件短缺导致“步伐放缓”,但PS5销量已基本追平PS4,这让公司颇为满意。然而在软件阵容上,玩家普遍认为其缺乏诚意,尤其是索尼对实时服务型游戏的决策屡遭诟病。更令人困惑的是,这家公司似乎对自家游戏的定位都显得模糊不清。值此“多事之秋”,前PlayStation Studios负责人的发声尤为耐人寻味。

我们谈论的正是吉田修平。这位在索尼任职逾三十载的元老曾主导PS4时代第一方游戏及工作室的管理,如今已离职。近日接受采访时,他揭秘了索尼对第一方、第二方及第三方游戏的划分逻辑。

以下是索尼对不同游戏的分类示例:

第一方:包括《绝地潜兵2》、《死亡回归》等。

第二方:《星刃》、《浪人崛起》、《仁王》等。

第三方独占(合作游戏):《最终幻想16》、《最终幻想7:重生》等。

这条推文信息量颇丰,不仅通过具体游戏案例定义“阵容层级”,更揭示了一个关键现象:2024年多款引发热议的索尼独占游戏(如《剑星》)实则出自非索尼旗下工作室,且最终登陆PC平台。众所周知,这类第三方独占协议曾让索尼与Square Enix双双陷入争议。

最具讨论价值的当属第二方游戏——尤其是吉田本人力主将《剑星》纳入索尼阵营的决策。此举不仅为索尼2024年“略显单薄”的发售列表增色,更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市场反响。

即便如此,回望索尼近年种种作为仍令人唏嘘:PS5始终未能复刻PS4时代“史上最强游戏阵容”的辉煌。须知PS4能卖出超百万台,正是因其搭载了现象级游戏矩阵,而PS5显然无法夸此海口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索尼执意要“进军实时服务型游戏市场”,结果多数项目要么胎死腹中,要么上线数周便惨遭抛弃。

吉田坦言,自己当年被调离第一方负责人职位、转岗负责索尼独立游戏业务时,若仍掌大权,必会规避实时服务型游戏赛道。人们不禁设想:若领导层未经历那次变动,如今的索尼游戏版图是否会截然不同?

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,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。